中国气象局:我国极端降水、高温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显著增加,暴雨灾害“南北并重”

[复制链接]
查看4056 | 回复0 | 2024-5-8 15:26:02|发表时间:2024-5-8 15:26:0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2024年5月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和公报有关情况。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梁丰在发布会上介绍,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过程中,中国气象局完成了1978~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337个市、2764个县和86个特殊区划范围的10种气象灾害过程的致灾数据收集分析,形成了32类致灾因子数据,总计条数664万余条。研制了20余万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产品,形成了由5000多个全国性重大气象灾害历史事件组成的数据库。
梁丰表示,中国气象局对前述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取得了一些新发现。
一是近年来北上台风活跃、灾害影响较大,需要更加关注对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影响。
二是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都显著增加,特别是最近十年,北方地区局地强降水致灾强度趋强,形成了暴雨灾害“南北并重”的格局。
三是高温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显著增加,高温灾害致灾危险性增强。
四是复合型低温灾害的影响比单个低温灾害事件影响更明显,对此要特别关注。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带来的气象灾害频发。气象灾害相关普查成果在应对气象灾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梁丰表示,中国气象局在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中对这些普查成果开展了融合应用,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能力。
一是将气象灾害普查数据和结论应用于重大工程选址和可行性论证,以及地方区划编制,降低气象灾害风险的影响。
二是根据普查成果来推动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调整应急响应启动标准,提高应急联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联合其他部门,更新各种次生灾害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指标,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四是把普查成果应用于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调整优化、预警信号阈值调整以及灾害风险预估工作,提高气象部门自身监测预警业务能力。
五是将这些普查成果融入经济行业发展,如联合保险行业根据普查数据修订保险指数产品,调整定损标准,优化保险方案等。此外,中国气象局也将联合能源、交通、农业等部门开展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