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75年跨越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成长 [复制链接]

3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这是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75年。75年来,中国从积贫积弱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3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126万亿元,占世界总量的16.9%,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跨越式增长背后,对应着产业规模的壮大、居民收入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力资本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增强等。
这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75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奇迹。1979-2023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8.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的平均增速。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202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为66.2%,人口流动更趋活跃、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是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这是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的75年。经贸合作取得瞩目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外货物贸易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抓住全球化机遇,加强与各国经贸合作,截至2023年中国已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超大国内市场的优势,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投资热土。
经过75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经济取得系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收入持续增长,民族自信心进一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当前正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国民购买力持续增强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百业凋敝的薄弱基础,以罕见的增长速度,创造了诸多增长奇迹,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679亿元,经济规模比较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
若按不变价计算,1952年—2023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9%。其中,1979年-2023年年均增长8.9%,远超同期世界经济3.0%的平均增速,创造了中国增长奇迹。
若从国际比较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规模很小,1978年占世界经济比重仅为1.7%,居世界第十位。2010年我国GDP达到6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2023年GDP达到17.8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6.9%,稳居世界第二。1979年-2023年,我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第一位,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伴随着经济规模的壮大,国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我国人均GDP仅119元,属于低收入国家行列。202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94万元,相较1952年年均增长6.5%,按汇率折算约为1.27万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和划分标准,2023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1.34万美元,已经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若从可支配收入的角度来衡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量群众挣扎在贫困线上,194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元,也仅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万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2.68万元,均实现长足的增长。当前,衣食温饱得到较好满足,耐用消费品快速普及,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在持续优化升级。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保江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改革开放46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以来发展形成的比较优势和增长潜力是巨大的,也是无与伦比的。中国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势不可挡,中国经济前景光明毋庸置疑。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质生产力持续成长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稳定增长,在于构建起扎实的产业基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又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能。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本是个农业国,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2012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5.5%,首次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23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1%、38.3%、54.6%,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第二产业在加快转型升级,第一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
第一产业是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75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1952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61亿元,2023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5.85万亿元,1953年-2023年年均增长4.5%。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产量仅2000多亿斤,国民温饱问题都值得担忧;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激发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2015年突破13000亿斤,此后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保障有力。
工业经济实现大幅跃升,制造业大国地位稳固。从最初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日用生活消费品,到如今生产覆盖原材料、消费品、中高端装备等领域,中国有大量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超美国,后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份额30%左右。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年均增长10.5%。
服务业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大力发展工农业,服务业处于辅助地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居民、企业、政府对服务业的需求日益旺盛,服务业迎来全面快速发展。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8.82万亿元,占GDP比重54.6%,连续九年占比超过50%。服务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批发零售、运输仓储邮政等传统服务业占据半壁江山;到2023年,金融、房地产、信息技术、租赁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成为拉动服务业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成长,新质生产力在加快发展。
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规模约3.3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64%,研发经费投入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科技创新在众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等深空探测项目成功实施,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换道超车,5G网络运用全球领先。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壮大。2013年—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7%、10.3%。截至2023年末,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电商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第一。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瞻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的新产业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5%提高到2023年的13%以上。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体系完整,既为孕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配套支撑。比如,围绕锂离子蓄电池,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的电解液、隔膜、电芯,再到下游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和储能电站应用,上中下游集群共生、联动发展,规模经济效应充分彰显,也正是凭借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才更具竞争力。
货物贸易稳居世界首位,引入外资规模持续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趋紧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
货物贸易规模稳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对外货物贸易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195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11.3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9万亿美元,1979-2012年均增长16.6%。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国际市场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11.0%,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2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5.94万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2.4%。
服务贸易规模也日趋扩大,并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前,我国服务贸易仅局限在少量对外技术援助和来华旅游服务,以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为主。改革开放后,我国稳步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服务贸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金融、保险、电信、文化教育、管理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23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9331亿美元,1983年-2023年年均增长13.8%,从全球第34位提升至第4位。
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外资以对外借款为主,引进外资规模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市场准入逐步放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633亿美元,相较1992年110亿美元的规模,年均增长9.1%;占全球份额的12.3%,连续三年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更加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以制造业为主,到现在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占比更高。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外商投资占比逐渐提升,2023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部使用外资比例为37.3%。
伴随我国企业营收规模和利润的增长,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国门寻求海外发展。1982年—2000年,当时只有少数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规模较小。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较快发展,2001年—2012年年均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51亿美元。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为1478.5亿美元,连续12年居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位。
当前,中国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压缩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2024年版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对外发布,限制措施从31条减少到29条,全面取消了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
我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经营主体超过1.8亿户,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丰富的应用场景、活跃的企业研发等特质,使得中国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是依托庞大的中国市场,快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有效降低成本,加速技术迭代,成为其全球最大的智能工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晓红表示,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稳外资政策力度,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使我国长期成为跨国公司青睐的目的地。当前,全球跨国投资呈现流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趋势,这与我国人才丰裕、产业体系完备、数字基础设施先进、创新能力强等特点高度匹配。应牢牢把握新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大势,以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吸引优质外资竞争力,以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开放为重点优化外资结构,提升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以支撑制造业结构升级和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
30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创意玩法 更多玩法>
玩家测评 加入测评>
统计
本周明星用户
  • admin
    发帖达人
    admin

    每天发N帖,记录在社区成长的点滴

  • 嘉嘉嘉
    火爆写手
    嘉嘉嘉

    敏锐洞察者,产品达人,激情小马达,新晋大神。

  • 彭明
    人文骚客
    彭明

    博古通今,人肉百科全书,文人气息浓郁的本宝宝。

发表主题 回复

加入贴单

贴单,为家庭互联网而生

Copyright 2015-2024 贴单网 陕ICP备2023003579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