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智库研究员 杨期鑫 吴蓉 广州报道 近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中国排名从去年的第七位跃升至第三位,并在新兴市场专项排名中位居榜首。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632.5亿美元,同比下降8.0%,但规模上仍处历史高位;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达53766家,同比增长39.7%,充分体现了外资分享中国市场机遇的热情。
在此背景下,各省市2023年在外资招引上表现如何?
南方财经智库梳理发现,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第一的省份是江苏,且连续八年位列第一;2023年新增外资企业和存量外资企业双料冠军是广东;近五年来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增势最为稳定的是浙江,过去五年逆势持续稳定增长,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较2019年增长49%;另外,四川近五年来首次进入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前十名单。
整体上看,各省市新设外资企业数均有增加,但大部分外资规模有所下滑。外资投向的产业出现较明显的变化,服务业外资规模高位下滑,而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外资规模持续上升;从外资来源分布上看,严重依赖少数几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外资的情况有所改善,欧洲国家引资比例持续上升。
这或许与各省市近些年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外资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及区域总部有关。这些政策集中释放信号,引导外资企业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从只在中国生产向研发、设计、销售等全产业链布局转变。
沪浙外资逆势增长2023年全国各地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前十省市分别是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福建、四川、辽宁,合计规模占全国比重达86.26%。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南财智库研究员杨期鑫整理
从增速上看,受全球经济影响,全球跨境投资波动加大,在此背景下绝大部分省市2023年利用外资规模均有所下滑,但上海、浙江两地却逆势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0.5%、4.8%。
结合2019-2023年十省市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来看,近五年外资十强省市格局变动较小,其中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山东、北京六省市近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均超过100亿美元,一直牢牢占据外资实力前六强,天津及福建也是常年位于十强名单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资规模绝对量上,江苏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为253.4亿美元,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在外资规模增量上,浙江连续五年实现正增长,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较2019年增加66.41亿美元,相比增长49%。
制图:杨期鑫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另外,从新设外资企业数量上看,2023年各省市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广东、浙江、辽宁三省新设外企数量增速较高,分别为62.3%、52.96%、48.91%。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广东省在外企存量和增量数据上均实现全国第一,2023年广东省新设外资企业数高达21685家,占全国新设外资企业比例为40.33%;2023年广东登记在册外资企业19.9万户,同比增长5.1%,占全国四分之一。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南财智库研究员杨期鑫整理
外资呈三大结构优化虽然大部分省市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虽有所下滑,但结构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第一是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上的变化。具体来看,各省市目前外资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上。
(注:山东为2023年1-10月利用外资数据,广东省利用外资数据以当年汇率折算。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南财智库研究员杨期鑫整理)
但同时,近年来大部分省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外资规模呈现下降趋势,制造业外资规模持续快速上升。
浙江是典型代表,2023年浙江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高达91亿美元,同比增长85.8%,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45.05%。
另外,广东制造业2023年外资招引上也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广东省新设制造业外资企业1078家,同比增长29.9%;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492.2亿元(70.86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占全省实际外资的30.9%,比2022年同期提升6.7个百分点,创下近5年来的新高。
上海2023年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额为24.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0%,占实际使用外资的10%。
更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在高技术产业上不断加仓。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引资4233.4亿元人民币,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37.3%,较2022年全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其中,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吸引外资增长迅猛,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250.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0.5%,占制造业外资比重达51%。其中,超高清视频显示、精密仪器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2.5倍、1.8倍和1.5倍,增幅是飞跃性的。
第二是外资项目结构上的优化,近年来各省市不断加大跨国企业总部及世界500强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外资大项目加速落地。
以广东为例,一系列外资大项目正在加快落地,其中包括总投资额高达521亿元项目中海壳牌三期项目,已于去年开工建设;总投资超100亿美元项目埃克森美孚一期项目,将于今年年底投产;总投资额高达100亿欧元的湛江巴斯夫一体化项目,将于明年建成。
江苏成绩也十分亮眼。其中,无锡市2023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超 3000 万美元的重大外资项目60个。至2023年底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有117家在无锡投资兴办了247家外资企业。常州2023年新增协议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32个,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17个,其中超10亿美元的屹创新能源项目签约注册。
第三是外资来源地上的多元化。各省市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外资仍主要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香港是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多省市占比超过60%。但各省市近年来自亚洲等地的外资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如2023年上海来自中国香港外资金额同比下降5.1%,浙江则同比下降17.5%。与此同时,各省市从发达国家引资比例逐渐上升。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法国、英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84.1%、81.0%、31.5%、21.4%、17.1%。外资来源更加多元化,也反映出国际对中国市场持续看好。
注:山东为2023年1-10月外资数据。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南财智库研究员杨期鑫整理
仍以浙江为例,其近五年来外资规模逆势持续增长,在稳住亚洲几个主要资金来源地外资规模的同时,不断发掘新的增量外资来源,每年聚焦几个国家大力招商引资,外资规模持续上升。其中,2023年荷兰投向浙江省资金高达35.47亿美元,同比增长5523.51%,英属维尔京群岛投入资金17.99亿美元,同比增长75.22%。
同样,山东在发达国家外资招引上也有突破。数据显示,山东2023年1月-10月外资来源第四及第五名分别是欧洲及英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7.85亿美元、5.1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51.68%、194.09%。
各地外资政策频出上述地区能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并持续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优越的地理环境,绝大部分省市都是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港口和海运条件,便于对外贸易往来,容易吸引较多的投资和商业机会,在区域分布上,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前十省市除四川外,其他九省市均处东部沿海地区。
第二是良好的产业基础,如外资实力较强的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地,无一不是制造业产业门类众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突出。
第三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来各省市陆续出台实施一系列稳外资政策,在项目招商、利润再投、总部提升、优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外资吸引力。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十强省市至少出台19份外资相关政策。
这些政策存在一些相同之处:第一,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和发展外资研发中心;第二,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第三,鼓励外资企业参与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实现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在鼓励设立外企研发中心方面,江浙沪三地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江苏享受国家进口税收政策的外资研发中心72家、数量居全国第一;2023年上海新增外资研发中心30家,累计认定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达561家;2023年浙江新增外资研发中心20家。
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上,上海、北京领先于其他地区,其中上海2023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5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达956家;北京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达217家。
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总部反映出当前一大外资政策导向,即引导外资企业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从只在中国生产向研发、设计、销售等全产业链布局转变。
其他政策上,部分省份也走在全国前列。
2022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的三年行动计划,瞄准外企留存利润这一富矿,以存量外资争取增量外资。数据显示,2023年江苏省外资利润再投资同比增长25.8%,规模上保持全国第一。
未来,境外主权基金或将成为增量外资的一大来源,目前浙江、广东两省明确提出要把握这一机会。浙江省商务厅投资促进处副处长邵嘉宾提到,未来将围绕标志性外资大项目开展招引,主要瞄准1亿美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此外,吸引全球知名的主权基金,例如中东的主权基金。
广东省近日发布《关于实施“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见》也明确提到,加强与境外主权财富基金合作,推动更多主权财富基金来粤开展绿地投资、股权投资。
从这些政策和市场反馈不难看出,虽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未来不确定性很多,但是外资对中国的投资信心仍然在不断增加,各地应把握住这一机会,结合本省市产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或世界500强的招引力度,快速实现外资的提质扩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跃进。